
全国咨询电话:40085086602021-06-25
《数据安全法》让隐私保护更有法可依
新冠横行两年多,世界经济受巨大冲击,企业面临快速转型,数字化经济快速成为第五经济体,数据掌控、利用以及保护能力成为当前国家竞争的核心竞争力。
2021年6月10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数据安全法,数安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将数据安全保护的政策要求,通过法律文本的形式进行了明确和强化。
此外还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、《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》、《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》等相继出台,让隐私保护有法可依。
1)个人信息保护成为时代发展必需
202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,对129多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进行了通报,这些APP涵盖运动健身、新闻资讯、网络直播、女性健康等多种类型,
几乎都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行为
个人信息定义是指任何以电子或者非电子形式对信息的记录。
华为最近在其官方APP 推出的隐私标签是标签化,透明化形式很好地为APP开发者树立一个很有参考价值此的方法:
通过提取APP的核心业务场景和数据类型,以标签化、瀑布流的样式进行信息重组,让APP的隐私声明更加清晰易懂,让APP使用者一目了然。透明地了解APP如何收集和使用用户的数据,用户拥有了充分的知情权和控制权
2)数据安全制度要点
分类分级:国家实行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,对数据实行分类分级保护,并确定重要数据目录,加强对重要数据的保护。
风险评估:建立有效的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制度,并建立数据报告、共享、知情权、监测预警机制。
应急处置:建立数据安全泄漏后应急处置机制。
安全审查:从技术和管理角度建立相关的数据安全措施,并满实数据安全审查制度。
出口管制:明确了国家对中国数据的主权,即我国数据是否在境内,依然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。
3)法律责任要点
1)不履行规定保护义务:责令改正和警告,给予单位5万至50万元罚款,给予负责人1万至10万元罚款;拒不改正或造成大量数据泄漏等严重后果的,给予单位50万至200万元罚款,最高责令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,给予负责人5万至20万元罚款。
2)交易来源不明的数据:没收违法所得,对违法所得一至十倍罚款。没有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给予10万至100万元罚款,最高责令吊销营业执照;对主管和直接责任人1万至10万元罚款。
3)拒不配合数据调取的: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,给予警告,可以并处5万元至50万元罚款,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1万至10万元罚款。
国家机关不履行安全保护义务:对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分。
4)未经审批向境外提供组织数据的: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警告,可以并处10万至100万元罚款,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1万至10万元罚款。造成严重后果的,给予100万至500万元罚款,责令停业整顿、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,对负责人给予5万至500万元罚款。
5)向境外提供重要数据的: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,给予警告,可以并处10万至100万元罚款,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1万至10万元罚款。情节严重的,给予100万至1000万元罚款,责令停业整顿、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,对负责人给予10万至100万元罚款。
6)危害国家安全和损害合法权益的:给予200万至1000万元罚款,责令停业整顿、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,构成犯罪的,追究刑事责任。
国家工作人员违法:因玩忽职守、滥用职权、徇私舞弊,依法给予处分。窃取或非法获取数据的:依照有关法律、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。 给他人造成损害:依法承担民事责任,构成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